《武融觀察》玉雕匠心: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交響 |
時間:2025-03-31 10:59:25 來源:武進新聞 作者:陽湖網(wǎng) |
|
“玉不琢,不成器”,這句古老的箴言,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玉雕藝術的核心。玉雕,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內(nèi)涵,是匠人們以智慧與技藝為筆,賦予玉石以靈魂與生命的過程。下面就讓我們跟隨高級雕刻師鄧凱,一同走進玉雕的世界。 玉雕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便已初現(xiàn)雛形。彼時的玉器多為簡單的工具與裝飾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玉雕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展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與發(fā)展軌跡。2008年,鄧凱與玉雕結緣,在不斷的學習與磨煉中,他對玉文化的理解愈發(fā)深刻。他的玉雕作品題材廣泛,涵蓋山水、花鳥、人物等,風格自然、大方、雅致。山水的靈秀、花鳥的生動、人物的傳神,鄧凱憑借獨特的藝術構思與精湛的雕刻技藝,將玉石與藝術完美融合,創(chuàng)作出眾多深受收藏界與玉器愛好者喜愛的作品,并多次榮獲國內(nèi)大獎。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是文化的傳承,展現(xiàn)了鄧凱對玉雕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詮釋。在中國眾多文化中,最能體現(xiàn)中華文化且從未斷代的,唯有玉石文化。從制作用的原材料、制作工藝到手法,直至今日,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鄧凱在談到玉文化時,眼中滿是敬意與熱愛。他深知,自己所從事的玉雕事業(yè),不僅僅是對玉石的雕刻,更是對千年文化的傳承。每一塊玉石,都仿佛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與自然的饋贈。而他的使命,就是用雙手將這些玉石的美與價值挖掘出來,賦予它們新的生命與意義。 高級雕刻師
鄧凱:當我看到一塊材料時,我會思考適合何種題材。比如這塊黃色的玉石,讓我首先聯(lián)想到秋天。于是,我們采用了江南園林的元素,如窗花,再結合銀杏葉,因為銀杏葉是秋天的象征。 當溫潤如玉的籽料遇上江南窗花的典雅、秋天銀杏的金黃,一場藝術與自然的完美邂逅便悄然上演。黃色的籽料讓鄧凱聯(lián)想到詩意的秋天,于是他以秋日的園林為創(chuàng)意,以匠心為筆,以刀工為墨,在玉石的方寸之間,勾勒出一幅如夢似幻的江南秋意圖,讓人透過作品,窺見那煙雨江南的詩意生活。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小貓,則為作品增添了幾分生動與趣味。從選料的嚴謹,到設計的精妙,再到雕刻的細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凝聚著匠心和巧思。內(nèi)容豐富、線條繁多的作品,往往淺浮雕與深浮雕相互交織。對于細微的錯誤,尚有補救的機會;然而,“極簡”的作品,容錯率為零,要求每一刀都恰到好處,既不失力度,又不失細膩。 高級雕刻師
鄧凱:這件作品是我四五年前創(chuàng)作的,名為“華嚴三圣”。像這種線條特別簡潔的作品,由于線條過少,每一個細小的錯誤都會被放大,因此制作難度極高。你不能有絲毫失誤。 不斷精進的技藝,是對多年來堅持與努力的最好回報?!耙晕幕^、儒雅之心品讀玉性,宣其文化,修其思想”,這是鄧凱的藝術理念。一直以來,他致力于通過每一件作品,挖掘玉石的無限魅力,引領人們重新認識和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創(chuàng)作中,鄧凱以嚴謹又不失開放的態(tài)度,汲取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藝術的精華,將兩者巧妙融合,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玉雕作品。例如這件朝冠耳香爐,不僅實現(xiàn)了原料的100%利用,還保留了傳統(tǒng)香爐的韻味,同時融入了現(xiàn)代的審美元素。他深知,只有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讓古老的玉雕藝術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高級雕刻師
鄧凱:我個人認為,香爐在明清時期已經(jīng)非常完善。與其重復古人,不如在古人的基礎上加以改良。比如,我改良了頂上的鏤空設計,以及朝冠耳側面的裝飾。我不用金色,是因為一旦玉石加入金色,其整體的完整度就會被破壞。 2018年,鄧凱在武進博物館創(chuàng)建了個人工作室,并成為了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協(xié)會會員。2023年,他被列入武進區(qū)第七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玉石雕刻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精湛技藝之外,鄧凱還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傳播玉文化。在武進博物館“璞玉芳華”精品研學課程中使用的“小玉匠”玉器制作材料包,正是他的設計。孩子們使用古代工具和技術,將天然的玉石原料設計加工成自己的作品,在琢玉實踐中,感受“如琢如磨”的匠心精神。鄧凱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玉文化、喜愛玉文化,從而為玉雕藝術的傳承培養(yǎng)更多的后備力量。 武進博物館文創(chuàng)部工作人員
錢涵:璞玉芳華的社教活動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歡,所以我們推出了“小玉匠”玉器制作材料包,可以讓觀眾將玉器制作的過程帶回家。 高級雕刻師
鄧凱:我們的基礎教程以玉牌為主,但我們更希望參與者能夠發(fā)散思維。他們可以參觀博物館,或參考古代出土的器物,進行思維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既有獨創(chuàng)新意又屬于自己的玉石作品。 面對現(xiàn)代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鄧凱有著自己的思考。從早期的超聲波壓制和只能做平面的三維電腦雕刻機,到如今能夠進行弧面和立體雕刻的三軸或五軸機器,機器在玉雕行業(yè)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未來,許多平面雕刻和立體線雕刻都可能會被機器取代。在這種大趨勢下,鄧凱并未有焦慮與擔憂,而是積極尋找機器無法取代的領域。他相信,真正的藝術價值在于人的創(chuàng)造力與情感表達,而這正是機器所無法替代的。 高級雕刻師
鄧凱:大約80%~90%的玉雕工作都可以由機器完成。我們的目標,就是做到那10%機器所不能取代的部分。將自己的個人理念、對文化的傳承以及多種知識的融會貫通,融入到作品中。 以玉為媒,以雕為筆,對玉文化的深刻認同,促使鄧凱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他憑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對藝術的熱愛,堅守著玉雕藝術的陣地,用每一件作品講述著玉文化的故事,讓更多的人欣賞玉雕藝術、了解玉文化,從而將這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