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疫”線的記錄者 |
時間:2021-11-08 21:03:33 來源:生活連線 作者:陽湖網(wǎng) |
|
以“武”之姿,共“御”一城,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非常多溫暖感人的故事和值得記錄的瞬間,這里,不光要感謝在一線奮戰(zhàn)的醫(yī)務人員以及各類工作者和志愿者,還要感謝在鏡頭背后,真實記錄,及時傳遞資訊的新聞工作者,今天是第22個記者節(jié),讓我們掉轉(zhuǎn)鏡頭,把焦點對準他們。 連線記者
盛嬌佳:全城戰(zhàn)疫,眾志成城,那么最近御城正在面對什么,正在經(jīng)歷什么,牽動廣大市民的心,但御城的防護欄和警戒線阻礙了我們新聞記者走進去的步伐,那么最近一線的新聞線索和熱點是由誰來發(fā)掘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尋找新聞背后的故事。 疫情來得突然,11月2日晚,御城小區(qū)封閉,小區(qū)內(nèi)部的情況成了大家最關心的事情。而武進融媒體中心《生活連線》欄目記者陳寒秋正巧也是御城的居民,她第一時間用手機給我們傳回了最新消息。 連線記者
陳寒秋:首先我們是沒有恐慌的,人在家里也是做貢獻,但是我在想我第2天的工作怎么辦,我就及時的和同事聯(lián)系,和同事們都協(xié)調(diào)好了,然后接下來的情況就是我在家中工作。通過小區(qū)的微信群了解一些信息,把這些信息傳達出去,主要目的就是把疫情當中的溫暖和正能量傳達出去。 是記者更是黨員,縱使徹夜趕稿,通宵未眠,第二天天一亮,陳寒秋便報名成為小區(qū)的臨時防疫志愿者,當晚8點多,她接到為居民派發(fā)蔬菜的任務,送菜的同時,她不忘用手機記錄下小區(qū)封控后的難忘一夜。 志愿者:你們出四個人,拿四輛推車,排在這個小伙子后面。 連線記者
陳寒秋:這些都是志愿者,在排隊領菜,今天這個領菜發(fā)菜估計要進行到至少九十點吧,甚至更晚。 連線記者
陳寒秋:當時也做出了加入這個志愿者的決定,在這個同時,我就是雙重身份,我不光是個志愿者還是一個記者,那個時候就想著要把手機拿出來拍攝記錄一下。我是非常慶幸我是一名記者,包括2020年的疫情到一線到隔離點去記錄我們一線工作者的辛苦,然后用我們的記錄把溫暖、大愛、付出、擔當呈現(xiàn)給廣大老百姓,呈現(xiàn)給觀眾朋友,這次的感受也是這樣,我覺得我代表的不是我個人,可能是無數(shù)的抗疫中的一員。 除了陳寒秋,此次被困御城的,還有《生活連線》的一對夫妻檔,謝麗娟和鄭康。他們多年來合作了無數(shù)條具有影響力、感染力的新聞,這次身處新聞風暴核心,他們也在11月3日投身了志愿者隊伍,并且一路服務一路記錄,每一個為疫情默默付出的志愿者都成了他們追蹤的對象,也正是他們發(fā)現(xiàn)了被社會廣為關注的快遞小哥,張湄江。 (新聞回放) 永定社區(qū)工作人員:從門口運到我們社區(qū),一天給你幾百塊錢,行不行? 京東小哥
江師傅:不要,不要緊,應該做的,我只要空的時候,就可以幫你搬的。 記者:你有什么困難和我們說啊? 京東小哥 江師傅:好的。 連線記者
謝麗娟:最感動的就是京東快遞小哥,那個是一個很意外的情況,因為當時是在社區(qū)的時候防護服沒有了,然后就在那個時候說是有好心的企業(yè)來送,鄭康正好是騎著電動車過去想幫忙,快遞小哥這個時候社區(qū)的書記正在和他交流,問一下,才知道他是前一天晚上被困在里面的,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當起了志愿者。 連線記者
鄭康:感受就是我們雖然第1天志愿者的時候能夠走動,但是我覺得辛苦的不是我們辛苦的是做志愿者的人,他們是最辛苦的,作為記者,我們本職工作就是像我外面的人了解被隔離的人的狀態(tài),那能夠有這個便利的機會,我就把想把里面的的情況盡量的傳遞出去。 通過報道,這位95年的四川小伙張湄江開著紅色快遞車送物資的樣子留在了很多人的腦海里,業(yè)主們紛紛做“愛心便當”回饋小哥,讓溫暖凝聚成一股戰(zhàn)疫的力量。11月3日之后,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支援御城,當晚武進新聞的記者徐夢超主動出戰(zhàn),申請進入一線,這次他裝備齊全,成為了一名不問歸去的逆行者,以親歷者的姿態(tài)記錄真實。 武進新聞記者
徐夢超:我想要拍一些抓人的感人的鏡頭,所以說進來,所以說通過組織部以志愿者的身份進入,其實進來的時候就做好了隔離的準備。給我安排了一個住宿的位置,我住在31棟。我也沒跟爸媽說,雖然往外面?zhèn)鬟f了很多新聞報道和照片短視頻的新聞,但是我也沒有在我朋友圈里面發(fā)過一些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直到昨天晚上為止,我爸媽還是以為我在正常上班,后來我爸媽給我打電話的時候,他們覺得我所處的環(huán)境比較嘈雜,我爸媽也就知道了,我在御城,他們最終也沒有說什么讓我照顧好我自己。 孤燈不孤,萬家燈火,等你歸來;上有無人機,下有電子狗······徐夢超和同事們內(nèi)外配合,捕捉到御城內(nèi)的細節(jié),讓每一個報道更具傳播力和引導力,上千上萬的點贊量也讓他覺得不負此行。 武進新聞記者
徐夢超:從11月3號晚上正好轉(zhuǎn)到北門的時候發(fā)現(xiàn)39幢冷不丁的看有一盞燈還亮了,就是走的太重要,燈沒有關。我就和里面的同事策劃了拍了。作為一個記者,我們應該去引導正確的社會導向,去幫助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也是要外面的老百姓能夠放心,我覺得還是挺有意義的。 每一場戰(zhàn)役都有沖鋒在前的人,施劼婧也是一位沖鋒在前的記者。2020年,疫情暴發(fā)之初,她第一個來到承擔定點救治任務的常州三院,探訪醫(yī)院新冠病人收治治療情況。今年,她依舊沖鋒在前。 連線記者
施劼婧:我覺得其實作為一個記者本來就是一個記錄者,我們要把一線感受到一些正能量表達出來,說感觸的話從去年到今年常州又出現(xiàn)病例,這樣一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不光是群眾還是政府應急的反應越來越成熟,溫度速度都體現(xiàn)、提升,這個作為一線記者來說我是非常感動的,有的時候我在一線的采訪的時候,我也會被他們感動,我會流淚,很多人說我每次都是跑一線,包括去三院都是一線,其實我做的都都不算什么,他們做的才是最偉大的。 在每一個真貴的畫面背后,都有一位堅守使命的記者,他們從不露面,卻在每一次危機時刻,用專業(yè)的水平和細膩的捕捉詮釋著記者這一職業(yè)的神圣與擔當。 連線記者
盛嬌佳:隔離疫情,但隔離不了愛,也遮蔽不了新聞工作者敏銳的新聞眼,也感謝從一線發(fā)回報道的記者們,也為我們這個職業(yè)點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