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家巷消費品綜合市場:質樸的家鄉(xiāng)味 質樸與家常的食物,最有煙火氣。提及質樸與家常,那豆腐必占一席之地。由區(qū)商務局、湖塘鎮(zhèn)政府和區(qū)融媒體中心聯(lián)合開展的“菜場家鄉(xiāng)味” 2020武進區(qū)“一場一品”評選活動,今天走進盧家巷消費品綜合市場,尋味小有名氣的老丁“康豆腐”。 一段切豆腐買豆腐畫面 豆腐,最普通的日常食物,卻有著不普通的身世。有一種說法,古代華夏文明之所以領先歐洲,是因為中國人發(fā)明了豆腐,率先解決了蛋白質的攝入問題。平日里,豆腐有多種家常吃法,到了逢年過節(jié)更是被賦予金磚、福袋、多福的象征。所以,豆腐是每個菜場不可或缺的菜品。 盧家巷消費品綜合市場 老丁“康豆腐”:60歲“再出山”
鹽鹵點出傳統(tǒng)美味 盧家巷消費品綜合市場前身建于1992年,2008年提升改造異地重建,一樓農貿市場有180個攤位,米面糧油、肉禽蛋奶、蔬菜水果、海鮮水產、調味副食樣樣俱全。2019年,64歲的丁建法帶著他的老丁康豆腐進駐盧家巷消費品綜合市場。從無人問津到小有名氣,丁建法的秘訣只有品質二字。 盧家巷消費品綜合市場攤主 丁建法 第一步是浸豆子,浸豆子一定要浸到好。第二步呢就是鹽鹵,鹽鹵點化鹵一定要好。不是隨便的鹵拿過來就有用的,一定要好的鹵。還有我打漿出來的豆渣只打一趟,不打第二次的,這樣出來的漿就比較細嫩,豆腐嫩口感好,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 丁建法年輕時就有做豆腐的手藝,但并未以此為生計。2015年,老鄰居們的閑聊,讓當時60歲的丁建法決定再“出山”。 盧家巷消費品綜合市場攤主 丁建法: 有人說的吃不到過去的鹽鹵豆腐,我順口說一句,我來做給你們吃。大家說你做,現在吃不到啊。后來人家今天說明天說,我躺在床上想想做就做吧,反正那時候還做得動。 說干就干不難,但要做好卻不易。為了抓品質,丁建法舍近求遠,多方比較最終選了泰州產的黃豆和鹽鹵。有了設備和原料,他還到前黃、廟橋、丹陽、蘇北等地區(qū),尋找各地做豆制品的“大師傅”登門學習。 盧家巷消費品綜合市場攤主 丁建法: 我做的時候我就想這次我肯定要把它弄好了,所以到處去走訪高手。有一點點小名氣的,反正我現在賣的地方,大部分的地方人家就是等我去的,湖塘也有幾個地方,我去人家都是等我的豆腐。 丁建法將自家的豆腐取名“康豆腐”,意在追求食品的天然、健康、原汁原味。除了豆腐,百葉、素雞、豆干等豆制品也同樣備受顧客青睞。 盧家巷花園居民 張東海:我喜歡吃豆制品,因為豆制品營養(yǎng)好。這個老板做的豆腐特別好,我們盧家巷都知道他家是很好的。 盧家巷花園居民 陳雪亞:我們去他們家加工廠看了,很干凈很清爽,夏天你去看家里也很干凈,吃了就放心。 丁建法的妹妹 丁秀玉:基本上每天1:00就要起來了,正好做到天亮,天亮就趕緊裝上往市場上去了,一上午都在外面,有的是團購,有的是近的就讓他到處送。吃了飯大概睡到2:30就要起來做豆腐干,晚上還要煮豆腐干。他自己感覺到有成就感,但是確實這一路的過程是很辛苦的。 水煮豆腐、紅湯百葉、青椒炒豆腐干、紅燒素雞,丁建法的豆制品從攤頭走上餐桌,濃郁的豆香,讓人在家常菜中品嘗到美味,勾起了回憶,感受到味蕾的滿足。 專家評委 張志青 :為什么一進來就跟老板說,這個豆腐你要清水幫我煮,這樣更能突出這個豆制品本身的原汁原味。他這個豆腐和石膏點的不一樣,石膏有那種堿味,而他這個鹽鹵沒有那個味道,更能展示出我們小時候味蕾的感覺。 薪火相傳的飲食技藝蘊含著百姓的生活哲學,這股人間煙火氣始終是直抵人心的撫慰。2020武進區(qū)“一場一品”評選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我們還將走近全區(qū)更多菜場,給大家推介更多具有家鄉(xiāng)味的代表菜品,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