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鄉(xiāng)會涮火鍋涮出破解學術難題的方法與思路,這是巧合,也是屬于武進人的巧思。武進,從古至今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近代涌現(xiàn)出趙翼、惲南田、劉海粟等名家大師,現(xiàn)代更培育了50多位兩院院士,他們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各自的領域發(fā)光發(fā)熱。
連線記者:張逸驍:都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您覺得我們武進人有沒有一種獨特的品質或者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王凌:武進,人杰地靈。自己不能夸自己,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但是客觀地來講,相對來說,我們這邊的人聰明。第二個淳樸。第三個實干。這是我脫口而出的三個形容詞。其他也許還有,但這三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另外一個還有就是家鄉(xiāng)的觀念特別深。
正是因為對家鄉(xiāng)懷有深切的感情,1998年,王凌發(fā)起成立了前黃高級中學清華大學校友會。2008年,他與學長潘建岳等一起恢復了前黃高級中學北京校友會。家鄉(xiāng),始終是王凌心中永遠的牽掛。陸游曾寫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名句,而王凌,則是“年少不曾忘憂鄉(xiāng)”。2006年在武進同鄉(xiāng)北京新春團拜會上,時年35歲的王凌慷慨陳詞。
王凌:我冒昧地做了一個發(fā)言,提出了3個口號:第一個是“武進人的驕傲”。那幾年武進的教育真是讓人非常欣慰,清華的數(shù)量連續(xù)3年是江蘇省所有中學里面最多的。第二個是“武進人的思考”。武進培養(yǎng)、輸送了那么多大學生到大學里面,尤其是名牌大學,那么有多少人能夠回來呢?他們愿不愿意回來?他們就算回來能怎么做事呢?怎么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呢?這是家鄉(xiāng)政府需要思考的。第三個就是“武進人的呼吁”。我用我的微薄之力做了一點公益,也取得了一點影響,但我是希望更多的人來做。
【2020年1月18日凌志教育基金會2019年度頒獎大會現(xiàn)場】
2006年,王凌在雪堰成立教育基金會,取名“凌志”,意在讓雪堰的孩子從小就具有成才的凌云壯志。15年來,共有1000多名雪堰優(yōu)秀師生獲獎,累計發(fā)放金額80余萬元。僅雪堰就走出了10名清華大學學生、5名中國人民大學學生、3名復旦大學學生,很多優(yōu)秀教師也成長為學校骨干教師……王凌與他的凌志教育金傳遞著那份屬于武進人的責任感,與奉獻社會的精神。
王凌:為家鄉(xiāng)做點事,尤其是教育方面,這是我到清華去讀書,當個學生的時候就想的事。一個人要有責任感,要有社會奉獻精神。我記得是在2005年的時候有一次回來,當時我問一個校長:小學有獎學金嗎?沒有,沒聽說過小學有獎學金的。我說這樣吧:我個人行為,每年捐5千塊錢,我來設個獎學金激勵一下小學生,當時就說出去了。然后鎮(zhèn)里的領導說好啊,我們配套,這樣能做的更大一點,這一下子給我增強了信心。所以回到北京我就在想,這個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大一點,更好一點?后來我說,干脆成立一個教育基金吧!所以我就開始“化緣”了。這個同學、那個親戚,你出點,他出點……最后湊了幾萬塊錢。然后2006年1月20日在潘家小學辦了一個儀式,請了幾個區(qū)領導,請了幾個在常州工作的清華的知名人士,凌志教育基金會就這樣成立了。(當時獎金)37000塊錢。頒獎現(xiàn)場有個哥們給我發(fā)信息,拿過來5000塊錢,最后成了42000元。
【常州市宣傳片】
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一點一滴的進步都牽動著王凌的心。2019年,常州市政府邀請王凌成為常州市大數(shù)據(jù)中心專家,王凌欣然接受。但對于身在異鄉(xiāng)的武進人如何為家鄉(xiāng)奉獻力量,王凌也有自己的思考。
王凌:經濟建設肯定是社會發(fā)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方面武進變化很大。我們有很多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經開區(qū)都有,落戶了很多企業(yè),產值都有很好的數(shù)據(jù),人才也有,龍城英才計劃相應的也都有……這方面的確也有一些成績。但是問題是,作為一個在外面的武進籍人士,他怎么能夠了解到這些呢?我信息的獲取方式是:我想了解一下,所以我主動地去關注一下。那能不能由政協(xié)來做這個事情,有一些推送呢?武進現(xiàn)在還缺什么?武進還需要什么?沒準我們在外面的人 自己正好是這個方向的,我能來奉獻我的力量。雖然我不是做這個方向的,但我了解有些人是做這個方向的,我能給你舉薦一些方向。
連線記者:張逸驍:您有沒有考慮過回家鄉(xiāng)工作?
王凌:我個人是不可能的。我們說你搬個家都是系統(tǒng)工程,又不是我人來了我就來了,牽扯很多方方面面。第二個,一個人要在他最合適的舞臺上面去發(fā)揮他的能力。不過這幾年我有意識地在培養(yǎng)常州籍的人才。我有兩個碩士生,他們是前黃高級中學的, 他們已經畢業(yè)了。其中有一個已經在美國當助理教授了。還有一個去年畢業(yè)的(常州籍學生),在深圳華為。后年要畢業(yè)的一個博士生,是溧陽中學的,溧陽人。我作為老師的言行舉止,可能多多少少對他們有影響。但是我們也得換位思考:現(xiàn)在的常州適不適合他們回來呢?這有他們的判斷。作為我來講,我當然是希望他們回來的。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這就是武進這片沃土走出來的優(yōu)秀學者王凌。“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王凌的親身經歷是一位學者對于大學精神的完美闡釋,也是對社會奉獻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他就像一盞智慧的明燈,破除黑暗,指引、激勵著后來者不斷前行。 |